近年来,随着中国影视市场的快速发展,明星天价片酬成为突出问题。如何使明星的片酬回归到理性、合理的水平?国外的一些经验或许可以借鉴。
明星天价片酬本质上是由市场供需关系决定的,因此要遏制天价片酬,最重要的是使市场供需关系达到相对平衡的状态。纵观国外比较成熟的影视市场,市场上有竞争力的影视内容产品大多是由几家占据大部分市场份额的龙头企业所供给,他们相对明星的议价能力也较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天价片酬。以日本电视行业为例,四大电视台Fuji TV、NHK、NTV和TBS占据了大部分市场,明星出演电视剧或综艺节目每集最高片酬被控制在300万日元(约合18.7万元人民币)左右。
除了提高市场集中度,调整明星供需关系的另一个维度则是增加优质艺人的供给。在韩国,艺人出演的价格之所以能保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便在于其建立起了一套“流水线”式的艺人选拔和培养机制。目前韩国艺人数量约2.5万,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5%。而这0.5%背后,还站着一大拨渴望成为艺人的“练习生”,形成“后浪推前浪”的竞争局势,避免因艺人的短缺而造成价格哄抬。
明星天价片酬之所以饱受诟病的一大症结在于明星不用承担什么风险,在作品还没开拍之前,便拿走了大部分收益。针对这一问题,美国好莱坞常用的“收益分成制”值得借鉴。很多片厂说服明星降低开拍前的预付款,再让明星参与上映后的电影票房分成或是全版权收入分成。一般来说,收益分成的优势在于既可以让片方减少电影的部分前期投入,又可以让明星与电影变成“命运共同体”,共担风险。如果电影市场表现出色,明星可以获得比以往的固定片酬更丰厚的回报,而如果电影市场表现不理想,则明星也将承担部分损失,减少片方的压力,是一种比较合理的市场机制。
由行业组织出面协调,通过业内主要机构的商议,确定明星的一般薪酬标准,也是一些国家为了调控明星的天价片酬而采用的有效办法之一。例如,在日本,各大广告代理机构以及各个电视台的选角部门会进行市场问卷调查,他们针对不同年龄、性别和阶层的观众进行问卷调查,并结合历史数据制作出明星的潜在收视排行,再综合考虑明星的业内地位、知名度、演技等其他因素,给出不同的片酬标准。
主管机构的引导和调控也是解决“明星片酬过高”问题的辅助手段之一。为了促进影视业的发展,很多国家会出台相关的资助、扶持政策,影视项目要获得这些资助和扶持,往往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而政府在制定这些入选条件时,可以将明星片酬的因素考虑在内,达到一定的调控目的。在2014年,法国国家电影中心颁布了一项新政策,规定预算在700万欧元至1000万欧元之间的电影,向明星演员、导演或编剧支付的片酬不能超过预算的5%,否则会丧失申请电影资助的资格。而预算在1000万欧元以上的电影,其支付的单笔片酬不能超过99万欧元。
总的来说,遏制明星天价片酬是一个系统工程,既需要发挥市场的力量,理顺供需关系,也需要建立行业协商机制,以相对统一的行业标准去规范市场,还需要主管部门运用一定的政策调控力量,引导行业健康、有序发展。